top of page
搜尋

錯位的動能——關於王雅慧個展「鑽石就是雨滴」的五個關鍵字

  • 陳思宇
  • 2020年8月24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王雅慧,《海》。半光面相紙鋁板裱褙、實木層板、玻璃杯、水、時鐘機芯X2,112 X 86.35 X 20 cm,Ed.5+1AP,2020。圖/藝術王雅慧提供

今年七月的台南反常地都沒有颱風的消息,倒是偶爾會下場又大又急的午後雷陣雨。來到絕對空間前,我正巧迎上了這麼一場午後雷陣雨,雨水滲進衣服的纖維與皮膚的孔隙,被地心引力拉扯後紛紛在各處末端集結成一個個透明水珠,透過陽光的折射散發出細小的閃爍光芒,彷彿為王雅慧這次的展覽「鑽石就是雨滴」作一個前導預告。

「鑽石就是雨滴」是王雅慧取自日本詩人谷川俊太郎的詩句:「我覺得什麼時候死都無所謂/鑽石就是雨滴/分別的寂寥也如同電影/即使決不會忘記明天也照樣來臨/我沒有可以講給你的故事」(註1)雨滴之所以能成為鑽石,是因為事物在我們心中擴延,與我們的內心共同建立了某種關係,才使之有了意義。本文由此出發,試圖以五個關鍵字來回應王雅慧作品中被轉換的事物質地與之間的抽象關係。

一、回應

展場大致分成三個展間,中間是個像過渡空間的走道,在此展出的作品是《一首詩》,《一首詩》是王雅慧將谷川俊太郎詩集的原稿放在有些細小灰塵、碎屑的黑色桌子上的影像,從上往下的垂直拍攝讓書與桌子的空間感被質變成一種難以辨識的狀態,看起來原稿像是漂浮在黑色的宇宙空間中,對照著擺放在影像下方作為真實物件的書,作品中既是影像也是物件的書與既是平面桌布也是質變空間的黑布,讓事物在視覺上產生多義性,事物此時已不再是事物本身了。

在同一個展間,王雅慧展出去年展覽的小冊子《時間簡史》,其中提及臺北城的建造因風水關係而將城市的中心軸稍微偏轉對準位在東北方的七星山,當臺北城用山和星辰作為定位關係而確立其位置時,它就不再是一個獨立的建築,它與天地的關係是延續的。這樣的關係是一種回應,回應事物自身,回應地面與天空,回應溫暖的記憶。(註2)由此也可以觀察到王雅慧對於整體的抽象概念思考成為一種她對時空美學的實踐方法。

二、時空

進入展場第一個映入眼簾的作品是《棋盤》,若從《棋盤》這件作品造形與視覺效果很容易令人聯想到王雅慧2019年展出的另一件作品《流浪者之鐘》,《流浪者之鐘》在木板上設置了一個經緯線方格座標,並將時鐘的長針與短針安裝在時針機芯上使之跳秒轉動,時針在某一個時刻會疊合在後方的座標空間之中,使時針成為座標的一部分,將時針的時間質地疊合進座標空間中。而《棋盤》則是將經緯線方格座標上跳秒轉動的物件變成另一個經緯線的方格座標,原本在《流浪者之鐘》時針與座標的錯開又疊合,變成座標與座標之間,更進一步地在實踐空間與時間的複雜關係。

王雅慧,〈棋盤#1〉、〈棋盤#2〉於展場。右:〈棋盤#1〉,染色木板、時鐘機芯、黑色壓克力、油墨,49 X 49 X 4.8 cm,2020。左:〈棋盤#2〉,染色木板、時鐘機芯、黑色壓克力、油墨,43 X 43 X 4.8 cm,2020;圖/藝術家王雅慧提供

三、等待

同一個展間的《光年》的影像是一塊稍有皺摺的白色桌布,白色桌布上面有一道光束,光束被兩個裝在時針機芯上跳秒運動的圓分割開來。而《海》的影像則是一片灰黑色的海,海平面處也同樣被兩個跳秒運動的圓分割。在觀看這兩件作品時,不自覺得會開始等待兩個圓的跳秒,這種等待的心情觀者其實很了解並不是為了最終會出現像電影彩蛋那樣的驚喜,而是等待作品中正在錯位的狀態最終將在某一個時刻、精準一點地說是在兩個跳秒的圓的最大公約數時,《光年》的光束與《海》的海平面將會重新被連接起來,使眼前的影像貼近我們所經驗的風景。

日常錯位、失序的事物又與日常接軌,這種等待跳秒的過程,就像是按下一個計算世界將產生奏鳴的碼表。我們腳步靜止、屏息等待,期待看到與日常接軌的那一瞬間。在那一瞬間裡,世界彷彿開始奏鳴,將我們內心的影像疊合進王雅慧的影像中。但也如此,當那個影像稍縱即逝的時候,我們才發現若「等待」作為進入王雅慧作品美學的時間觀,「等待」也同樣包含著時間的轉瞬即逝與無限反覆循環。

四、質地

王雅慧藉由跳秒的時間機芯捕捉了時間,使時間的質地被巧秒地鑲嵌進作品的物質裡。透過《光年》與《海》水杯中水的折射,展現光與影像的另一種質地。光線通過水杯,在影像的表面上形成一個光折射的痕跡,那層被光附著的影像平面就像試圖還原影像最初的物質性原理——影像是因為光穿過鏡頭照射在膠卷上才能成形顯影。

當觀者透過水杯觀看影像時,《海》影像中粼粼的海波被變形拉長成一塊黑、灰色交錯的抽象色塊,影像把海水的模樣複製到我們眼前,但當我們透過看著杯中真正的水時,竟然無法辨識出後方影像中的海水,經過攝影再造的物質與透過物質本身的觀看,讓我們的經驗產生錯位,這是對於我們經驗世界框架的建構與解構,海水模樣與我們透過水觀看的日常經驗在此既派上了「用場」,卻又被這樣的「用場」消弭。

王雅慧,《海》。半光面相紙鋁板裱褙、實木層板、玻璃杯、水、時鐘機芯X2,112 X 86.35 X 20 cm,Ed.5+1AP,2020。圖/藝術王雅慧提供

五、動能

最後,走到展場深處,在一個全黑的空間中投影著一部錄像作品《筆記本》,《筆記本》是由各種不同大小、材質、顏色、樣式的紙層層疊疊移動所構成,這些紙在鏡頭外被一股無形的穩定力量拉動,使紙張嚴謹地沿著垂直的經緯線從左到右被拉出銀幕,劃出一道道物與物之間移動的秩序與邊界。

空間中一張漂浮在半空中的紙,截斷了投影的光束,使紙張局部的紋路投映在漂浮的紙上,而漂浮的紙的影子則落在後面的影像上,藉著紙張與投影布幕間物質本身的距離使同一個影像之間也產生距離,而落在右方那個看似從某個窗戶斜照進來的光影,暗示著這個全黑的空間中有一扇不可見的窗。

王雅慧的作品不停地在擾動抽象與具象、物質與非物質、空間與時間的框架,以充滿詩意的手法讓微小的事物在我們心中擴延。錯位與錯位之間,也許就是使我們能重新回應世界的動能。

王雅慧作品〈筆記本〉於「鑽石就是雨滴─王雅慧個展」展場。單頻道錄像(9"01" 循環播放),素描紙,264 X 148.5 cm,Ed6+2AP,2020。圖/藝術家王雅慧提供

王雅慧,《筆記本》。單頻道錄像(9"01" 循環播放),素描紙,264 X 148.5 cm,Ed6+2AP,2020。圖/藝術家王雅慧提供

註釋

1. 谷川俊太郎著。田原譯。〈鑽石就是雨滴〉。《谷川俊太郎詩選》。合作社出版 。2015。

2. 王雅慧。《時間簡史》。台北:誠品書店。2019。

Comments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