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作為一種交換:蔡咅璟個展「三羽」
為什麼是鳥呢?蔡咅璟笑說,鳥類無法控制自己大小便的這件事非常吸引他。因為鳥類腸胃構造非常單純簡單,牠們會四處吃植物的果實,再加上沒辦法控制大小便,對植物的傳播來說,鳥就變成非常重要的一員,有益於豐富林相,在如此互助共生之下,牠們甚至不想要也不能進化得更複雜。


「閱讀」許家峰個展「暖」
利用投影裝置使紀錄性質的影像無法被清楚看見的狀態,讓我突然驚覺,或許在閱讀許家峰作品的同時,並不能只用「看」的方式去理解,甚至如果只用看的方式理解,那將會錯過由視障者許家峰的生命經驗所折射出的另一種閱讀方式 — 介於「看見」與「看不見」之間的詮釋與轉譯。於是許家峰如何觀看成為我思


另類舞者的不老實踐:崔綵珊在新岑社區的舞蹈藝術與社群連結
崔綵珊的「浮島」舞蹈實踐計畫包含了三個層次。首先,觀察到高齡居民的隱性需求,以伸展肢體的活動讓居民勞動過後的僵硬身體獲得改善,並經由長時間的藝術陪伴與居民建立信任感。再者,對在地性的轉化除了拉近居民與藝術的距離外,也讓地方不再只是一個藝術創作的背景或是展演的場地,熟悉的物件也不再


錯位的動能——關於王雅慧個展「鑽石就是雨滴」的五個關鍵字
王雅慧,《海》。半光面相紙鋁板裱褙、實木層板、玻璃杯、水、時鐘機芯X2,112 X 86.35 X 20 cm,Ed.5+1AP,2020。圖/藝術王雅慧提供 今年七月的台南反常地都沒有颱風的消息,倒是偶爾會下場又大又急的午後雷陣雨。來到絕對空間前,我正巧迎上了這麼一場午後...


晃蕩在廢墟裡的國族幽靈:以姚瑞中《萬歲》為例
本文以姚瑞中創作脈絡的兩大命題「身體」與「廢墟」開啟對於《萬歲》(2011-2012)一作的討論,從影像中的空間與身體、到影像成為觀者身體感的延伸,再到與影像投映場所共振的身體感,拉出一條影像—身體—空間的軸線進行三個層次的分析:第一是影像中身體與廢墟場景互相建構的「身體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