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另類舞者的不老實踐:崔綵珊在新岑社區的舞蹈藝術與社群連結

  • 陳思宇
  • 2020年11月6日
  • 讀畢需時 12 分鐘

已更新:2022年8月25日

前言


臺灣近年來在各地都紛紛出現了為因應社區多元需求的「藝術轉動社區」案例,希望能藉由藝術作為轉動社區的動能。但藝術要如何才能轉動社區?或者說藝術在社區內、在我們的生活中究竟扮演何種角色?


這個提問背後的問題意識乃是從反省臺灣長期以來的藝術傾向普遍缺乏在地性的論述與實踐而來,藝術不僅是斷裂的,更時常脫離與在地土壤的聯繫,而呈現一種失根的狀態。再加上藝術教育的缺乏,造成大眾對於藝術想像的侷限,傳統藝術場域之外的人多半認為藝術是艱澀難懂且不易親近的詞彙。筆者認為面對藝術進入社區並希冀要轉動社區時,第一個需面對的困境便是要先思考藝術如何連結我們的土地、如何貼近我們的日常甚至是融入我們的生命中。


從嘉義地區來看,策展人吳瑪悧從2006年開始即策劃了三年的「嘉義縣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並在2007年的展覽專書中提及:「透過環境藝術行動,把社區居民、與生活、與土地的深刻對話,形塑為一個人與土地的論壇。」1明顯指出此行動欲將藝術自九〇年代以來的社會性傾向,進行更深刻且地域更廣的實踐行動,且以在地性出發,結合生態、教育、文史、產業、民俗等各領域,串聯起藝術家與社區之間的交流網絡,在嘉義各地的土壤撒下藝術的種子,這些種子至今仍持續生根發芽。


承襲著此思考脈絡,再從這次嘉義地區的盤點案例整理中,發現以產業轉型、環境營造、地方文史傳承、樂齡等議題最受到關注,故本研究除了鎖定連結土地、貼近居民日常生活的藝術實踐案例,也針對較受到關注的議題舉出傑出案例分析。最後,因嘉義各社區普遍面臨的困境其實是人口的高齡化,要如何面對高齡居民也成為此地藝術轉動社區的思考要點之一。針對以上考量,本專文延伸對於樂齡議題的討論,以藝術家崔綵珊在新岑社區的「浮島」舞蹈實踐計畫為例,分析藝術家如何進入社區的方法學,並以長期觀察的旁觀視角描繪出居民在計畫過程中的角色轉變與樂齡狀態。


嘉義案例圖譜


若以展業轉型與環境營造為嘉義藝術轉動社區案例的第一個切面,首先值得關注的例子是陶藝家蔡江隆與建築師陳正哲在太和社區的藝術實踐案例。陶藝家蔡江隆在「嘉義縣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時進入太和社區,太和社區以茶產業為主要經濟來源,但面臨到產業轉型的問題,茶產業試圖在當代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陶藝家蔡江隆便協助居民製作茶具。隨後建築師陳正哲也在蔡江隆的邀請下來到太和社區,並協助居民組成「自己起工作團」,互相協助建造特色手作茶屋,將太和的茶產業朝觀光飲茶文化發展。


同樣的還有來吉社區的原住民藝術家不舞・阿古亞那,不舞長期關注原住民傳統文化與生活環境,帶領部落居民以鄒族傳統文化為基底進行藝術創作。他們在大大小小的石頭上雕刻與彩繪山豬,將來吉社區打造為「山豬部落」,帶動了在地觀光。不舞也在當地小學將校內洗手台改造為具有鄒族傳統神話意義的動物造型,讓鄒族傳統文化走進部落小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這兩個案例皆將藝術結合在地產業與文化特色,並利用共作串連居民的交流網絡。


接下來將地方文史傳承與樂齡作為第二個切面,以新港文教基金會在海瀛社區與咬仔竹社區進行的「阮ㄟ手路菜」的計畫為例。此計畫讓居民從日常的「灶跤」出發,將飲食文化結合不同形式的藝術創作,其中一位執行的藝術家蔡佳吟認為,每戶人家都會有私房菜,那是一種屬於「家」的味道2,是用來繫緊家人的心的媒介。此計劃也經由藝術陪伴高齡長輩,並用影像記錄了長輩們的傳統飲食文化與個人生命經驗史,具有保留記憶與文化傳承的用意。


面對高齡社區與樂齡議題除了「阮ㄟ手路菜」之外,藝術家崔綵珊也在新岑社區進行「浮島」舞蹈實踐計畫,本文接下來將分析崔綵珊如何從居民生活、在地地景與產業出發,利用藝術陪伴與居民建立信任關係,並藉由舞蹈凝聚社區意識,帶動居民對舞蹈的熱忱,發揮樂齡精神,使藝術成為轉動社區的力量。


「浮島」計畫緣起

2018年嘉義的秋季午後,原本寧靜的新岑社區突然變得熱鬧起來,社區裡的廣播系統在海風的吹拂下傳來陣陣音樂,穿著七彩棉麻洋裝的舞者們魚貫地穿梭在街道與小巷弄內,他們像是接龍般把一個個舞蹈動作傳遞下去,現場觀賞的觀眾也跟著這個七彩的隊伍跳起舞來。隨著藝術家崔綵珊的帶領與介紹,才發現原來這些舞者們都是新岑社區的高齡居民。


新岑社區位在嘉義沿海地區、布袋市南側,是個周邊環繞魚塭、鹽田的漁村,鹽業沒落後,以水產養殖為主要產業,目前居民約二百餘戶,正面臨著高齡化與青壯年人口流失嚴重的問題。3立賢基金會看到新岑社區的狀況,邀請藝術家崔綵珊來到此地,希望能藉由藝術的力量來轉動社區。崔綵珊一開始來到社區時並沒有抱著先入為主的設定,而是像一張白紙一樣,社區發展協會里事長陳泰郎熱心地帶她到附近晃晃,崔綵珊馬上就被當地景色吸引。新岑擁有大片養殖魚塭、溼地,以及以前曬鹽產業留下的空曠廢地,讓天空與水面互成倒影,使崔綵珊覺得這裡海天一色的壯闊風景很像碧娜鮑許(Pina Bausch)作品《康乃馨》(Nelken)裡的場景,於是決定就在新岑展開她的藝術計畫,且這個計畫要從「舞蹈」開始。


恰巧國藝會在2018年啟動「共融藝術專案」首次對外徵件,共融藝術主要包含的族群為弱勢及高齡者,目前國藝會鎖定的是高齡議題,但高齡議題不只是人口結構的問題,同時它也涵蓋家庭、經濟、社會的關注,期待能透過專案儘早讓藝術介入相關的主題,讓藝術家和藝術創作有更多可以發揮的場域與深耕更有意義的價值。4崔綵珊把握這次與新岑的機緣,投件國藝會的「共融藝術專案」並成功獲得補助,因而有更多的資源可以投入新岑社區,她也邀請不同類型的藝術創作者加入,開始了她以舞蹈結合各種藝術類型的跨領域藝術計畫。

與居民建立信任感


立賢基金會長期與新岑社區合作,對於社區營造並不算陌生的新岑居民,在面對陌生的藝術家進入時,一開始是不信任且保有距離的,居民想看看崔綵珊是「玩真的還是玩假的」,是只做完活動就離開,還是真心與居民們相處。藝術家進入社區時該如何與居民建立信任感,在此計畫或許可以從李杰恩開始談起。李杰恩是崔綵珊之前在高雄弔詭藝廊的同事,他在這個計畫一開始還沒拿到經費時就與當地居民一同進行社區入口的圍牆彩繪。在夏天酷熱的天氣下,傑恩與居民們將會來此的黑面琵鷺、大白鷺等鳥類繪製在社區入口道路旁的矮牆上,不僅美化社區也經由長時間的陪伴拉近了與居民的距離。


崔綵珊也沒有從會令人畏懼的「舞蹈」開始,而是觀察到居民有伸展身體的隱性需求。因為新岑的居民大多以養殖業為主,每日身體總在勞動過後才可以休息,長期勞動使身體處於一種僵硬、緊繃的狀態。崔綵珊便把原先要帶的舞蹈課程設計為拉筋暖身的活動,以活動筋骨、養身保健出發,再加上里事長陳泰郎極力邀約,成功引發居民願意來參與的興趣。


幾乎是每個禮拜其中一天的晚飯過後,居民來到社區活動中心,鋪上瑜伽墊,跟著崔綵珊的節拍,以指尖帶著身體向遠處伸展,接著劃過腳指、滑過頭頂、轉向背部、腰部,長久下來,不僅舒緩長期勞動過後僵硬的身體,居民對於「肢體」的感受度與接受度也都提高了,並且非常樂意繼續參與這個活動。對此,才讓社區居民真的打開心胸覺得這次是「玩真的」,而「玩真的」這句話如同洪榆橙所說的「也許不只是一種對事情的要求,更像是情感的承諾,在綵珊眼中,是一種陪伴」。5

熟悉物件的再生與共作


拉筋暖身的活動告一段落後,崔綵珊漸漸地提出「舞蹈」的概念,並播放碧娜鮑許的《康乃馨》給居民看,希望居民能藉由拉筋暖身認識肢體之外,也能從舞作中欣賞當代藝術,並告訴居民之後我們也會有一個小型演出。因為有了前期建立起的信任感以及已經對肢體有基本的認識,居民們看完《康乃馨》中Season’s March一段舞蹈後大多自信地展現出「這個很簡單,我們也會」的態度。再與居民取得共識之後,崔綵珊便開始在拉筋暖身的活動中加入之後要演出的舞蹈動作。


在設計舞蹈的過程中,崔綵珊觀察居民日常勞動的肢體動作,並發展成演出的舞蹈動作,像是摸蜊仔、網蝦、篩蜊仔、遮太陽、看見候鳥飛行等,其實都與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其中一個摸蜊仔的動作,居民甚至還糾正崔綵珊摸蜊仔要再有一個收回來的手勢,這樣才能抓得到蜊仔。除了從產業勞動發展而來的舞蹈動作外,正式演出時因為舞蹈是以遶境形式在村子裡移動,音樂的播放便成為一項需要解決的難題。這時里事長陳泰郎靈機一動提出可以用村裡的廣播系統來播放音樂,這樣就能在村子每一個角落都聽到,而且因為村裡每次有重要事件,或是廟口來了什麼攤位,就會透過廣播系統告訴社區居民,於是利用廣播系統播放音樂也等於是在告訴居民:「快來看!我們這裡有表演喔!」這樣的作法不僅解決音樂播放的難題,也讓居民習以為常的廣播系統有了新的面貌。


由此可以看到在整個計畫中居民的想法與回饋是非常重要的,崔綵珊透過與居民的協作,將藝術融入居民的生活,這個協作的進行對崔綵珊而言並非「我給你」,而是經由「我給你你給我、我需要幫忙時你會幫忙我,而你需要幫忙時我會在」這樣互相陪伴與共作的過程。6藝術家在這裡的角色並不是要重新教會居民什麼,是以一種長期觀察的視角,在居民的生活中發現獨特之處,把居民最熟悉的日常轉化為一種藝術形式;對於居民來說,這些物件是從百無聊賴的生活與產業勞動中發展出來的,透過藝術讓原本被忽略、忽視的物件找到新的價值。

居民角色與樂齡生活


由演出者的結構多半可以看到整個新岑社區的居民結構,十五個演出者幾乎都是高齡居民,只有一位是十歲左右的小妹妹,而小妹妹也是因為一開始跟著阿嬤一起來拉筋暖身才代替阿嬤成為演出者。人口外移嚴重的鄉村的長輩們在老化過程中常常面臨自尊凋零、不被社會需要,以及孤獨寂寞等課題,藝術家進入社區與高齡居民協作的過程中,如何引發居民的主動性並透過藝術的力量來創造「樂齡」生活感就顯得相當重要。


此計畫中筆者觀察到居民的角色狀態可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主要的引路人,另一個是後來主動的行動者。社區理事長陳泰郎就是動員社區居民的主要引路人,他總是熱情好客地邀請居民一起來從事社區的各項事務。當崔綵珊在進行舞蹈動作設計時,理事長會協助她將動作進行簡化,讓社區居民較容易學習;拍攝演出的形象照片時,崔綵珊提出希望能有什麼樣的景色,對於社區瞭若指掌的理事長也馬上協助她找到一個適合的拍攝地點。理事長可以說是帶領崔綵珊進入社區的引路人,也是連結崔綵珊與居民關係的重要中介者。


其他居民的角色則是經過前期與崔綵珊長時間的互相陪伴所產生的信任感,及貼近生活讓居民不會太難進入的創作過程後,才逐漸從原本被動的參與者變成主動的行動者。例如排練的過程中居民會開始與藝術家討論動作該如何擺動比較好;拍攝形象照片時,也會主動提供自家工作用的小貨車當作前往拍攝地點的交通工具,拍攝時也會提出要嘗試不一樣的舞蹈動作讓照片更精彩。居民從過程中開始展現對舞蹈的熱忱並主動協助演出公共事務,也可以看出居民對自己的演出是有要求的,希望能把最好的一面呈現出來。


其中最令崔綵珊感到驚喜的是新岑社區的居民主動搭起了與鹽埕社區的橋樑。崔綵珊因為表演的需求長期與高雄鹽埕社區的製衣師傅們合作,師傅們因為產業結構轉變與時代變遷,原本幫人訂做衣服變成只是修改衣服而已。崔綵珊剛好藉著這次機會,邀請鹽埕的老師傅們來到新岑社區,為當地的居民訂製他們的表演服裝。出乎意料的是在演出結束後,新岑社區的居民為了答謝製衣師傅們,主動決定要前往鹽埕社區進行演出。演出地點是在鹽埕的大溝頂老商場,新岑社區的居民再次穿上表演服裝,邀請當地居民一起在商場狹小的走道中跳舞。這次的演出為沒落的大溝頂商場帶來了七彩光芒,這光芒不僅是來自新岑居民身上穿的七彩舞衣,也是兩個社區的長輩們互相合作鼓勵所展現的充滿幸福與感謝的笑容。


鹽埕大溝頂的演出結束後,高雄展覽館也在2019年的「亞洲樂齡智慧生活館」展覽中邀請新岑的居民前往演出。由於內部情感連結的加深與受到外部的頻頻肯定,讓新岑居民從對舞蹈的生疏害怕漸漸轉為樂於表演給別人看的自信,居民也因為有了最後必須共同完成的目標──演出──而在過程中互相陪伴、合作,凝聚了彼此的向心力,也為新岑居民創造了「樂齡」生活的幸福感。

個體與群體的獨特性


2018年第一次演出結束後,社區居民已具備主動參與演出的動能,他們多半捨不得崔綵珊的舞蹈課程就此打住,崔綵珊也決定再重返新岑社區展開第二次演出計畫。第一次的演出比較像是帶領居民們認識自己的身體,從簡易的舞蹈動作著手,以歡樂、節慶的方式進行。到了第二次演出時,崔綵珊希望是以比較沈澱的方式,面向自己的內心,並且加入時間、回憶等概念以回應高齡長輩們漫長的生命歲月。對崔綵珊來說,其中的延續性一直以來都是希望能藉由藝術來轉動社區,不論是外在的、或是內在的。


在訪談中她提到與社區共作和面對自己的創作其中最大的差異就是必須去了解什麼是「一起」的概念,與社區共作在創作的過程中服務的對象不再是自己本身,而是要去考慮這對社區居民們來說好進來嗎?能進來嗎?也不是一味地以共同體的狀態忽略個別的獨特性,在面對高齡族群時,我們很容易將之視為一個「群體」,但其實這個群體有不同階級、教育狀況、性別和城鄉的差別,在專案創作對應上可以試著去體會這一點,不是對應一個空泛的、沒有臉孔的老人群體。7對藝術家來說筆者認為最困難的就是該怎麼去貼近每一個居民的需求並調整,同時又能達到自己對於藝術的美學標準。


以新岑社區來說,該社區為較保守的漁村社會,對於男女之間的身分價值觀仍是傳統守舊的。以演出時的物件「布」為例,社區裡的少數男性表演者不願意拿著擁有陰性特質的布進行演出,崔綵珊在規劃表演時必須考量物件與表演者的特質,試著將陽剛的狀態融入陰性的布料中,讓兩邊皆可接受。於是她將木棒縫合進布料中,讓布料有一個可支撐與拿握的柄,在柔軟的陰性特質中加入較硬挺的陽性特質,這時男性表演者才願意拿著有木柄的布進行演出。崔綵珊在創作過程中試圖去聆聽高齡群體中的個別聲音,在差異中找到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最大公約數,而結合了陰性與陽性特質的「布」,某種程度其實也模糊了二元對立的價值標準。


烙印在土地的腳印


總結來說,崔綵珊的「浮島」舞蹈實踐計畫包含了三個層次。首先,觀察到高齡居民的隱性需求,以伸展肢體的活動讓居民勞動過後的僵硬身體獲得改善,並經由長時間的藝術陪伴與居民建立信任感。再者,對在地性的轉化除了拉近居民與藝術的距離外,也讓地方不再只是一個藝術創作的背景或是展演的場地,熟悉的物件也不再只是原本的功能,而是作為展現在地時間與空間的累積,換言之也就是充盈著在地的歷史與記憶。最後,重視高齡族群的複雜性,從中找到平衡點,且在上述層次之上所創造的信心與在地價值,實踐了高齡長輩們樂齡生活的精神。


「浮島」計畫結束時的第二次演出,恰巧碰上下雨天,但這些另類的舞者仍展現他們敬業與深愛舞蹈的精神堅持繼續演出。當舞者用沈澱的步伐將自己的腳步深深烙印在新岑廢鹽田泥濘的土地上時,陷下去的深度是物理的、也是心理的。如果說新港文教基金會「阮ㄟ手路菜」在計畫結束後能藉著影片紀錄實質的傳承與保留了總有一天會消逝的文化記憶,那崔綵珊的「浮島」舞蹈實踐計畫在演出結束後,留下來的則是被重新創造的居民、地景、產業與物件之間的新關係——某種更深刻鑲嵌在內心的連結。



參考資料


1 吳瑪悧,〈『藝術 扮演的不是「美化」的角色,而是「引發」、「思考」的媒介和工具』。〉,《2007嘉義縣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嘉義縣政府出版,2007。

2 《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2015年8月。https://issuu.com/tsengmichelle/docs/_____________________104___8_______,2020年11月6日搜尋所得。

3阿不拉,〈「新岑社區」的「黑琵抵嘉.鱟起之秀」歡喜登場〉,《PeoPo公民新聞》,2015年03月22日,https://www.peopo.org/news/271107,2020年9月6日搜尋所得。

4張玉音,〈國藝會共融藝術專案除了邀爺奶攪藝術外,又牽引出何種社會能動性?〉,《ARTouch》,2019年7月16日。

https://artouch.com/view/content-11424.html,2020年9月7日搜尋所得。

5洪榆橙,〈通往內心那座浮島:崔綵珊「延.鹽」展演計畫〉,《國藝會線上誌》,2019年8月30日。

https://mag.ncafroc.org.tw/article_detail.html?id=402888376ea2ad82016eedafeec30004,2020年9月7日搜尋所得。

6 參見共融藝術專案Inclusive Arts《延.鹽──鹽.岑地帶展演計畫》完整版紀錄短片中崔綵珊訪談,《國藝會Youtube》,2019年12月26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O1dJyf_FZs,2020年9月7日搜尋所得。

7 張玉音,〈國藝會共融藝術專案除了邀爺奶攪藝術外,又牽引出何種社會能動性?〉,《ARTouch》,2019年7月16日。

https://artouch.com/view/content-11424.html,2020年9月7日搜尋所得。


Comentários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bottom of page